鸦片战争后,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戏剧性转变。曾经在中国热时期对中国历史深信不疑的西方学者,突然转向极端怀疑论,甚至全盘否定中国上古史,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对夏朝真实性的质疑。部分西方学者坚称夏朝只是传说时代,是周人为了政治需要而虚构的王朝。这种观点无疑触动了中国人的文化神经,因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,由治水英雄大禹建立的夏朝配资炒股免费开户,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。
为了捍卫民族历史真实性,自上世纪以来,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和考古工作者踏上了艰辛的寻夏之旅。根据《史记》等古籍记载,夏朝都城斟鄩位于河洛地区。唐代《括地志》中明确记载:故寻城(斟鄩)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。这些文献线索将夏都位置锁定在洛阳盆地东部,距离巩县不远的河洛交汇处。
展开剩余80%1959年,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领团队在这一区域进行系统调查时,意外发现了震惊学界的二里头遗址。这个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出土了大量宫殿基址、青铜器和玉器。然而在当时,学界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商汤的都城西亳。徐旭生本人在考察报告中就表示,二里头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不小。直到1980年代偃师商城的发现,才使二里头作为夏都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。
但新的问题随之浮现: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指出,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是公元前1750年,而传统认为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,两者存在250年的时间差。这意味着二里头遗址只能对应夏朝中晚期,那么夏朝早期的都城又在哪里?
西晋太康年间,汲郡(今河南卫辉)一座战国古墓被盗,出土了一批珍贵竹简,其中包括《穆天子传》。这部古籍记载了周穆王东巡时游于黄台之丘,以观夏后启之居的见闻,明确指出夏启之墟与黄台之丘地理位置相近。历史记载夏启生于嵩山,但嵩山北麓并无黄池、黄泽等地名,而在嵩山东麓的新密市却存在黄台岗这一地名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对黄台岗周边水系做了详细记载,这些描述与新密当地的水系分布高度吻合。著名学者丁山在《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》中更明确考证:黄台之丘可确指其即赤涧水旁之黄台岗。
令人惊叹的是,考古发现的新密新砦遗址恰好位于黄台岗附近,其周边水系与《水经注》记载完全一致。新砦遗址考古队领队赵春青在《新密新砦遗址与夏启之居》论文中指出:《水经注》所载黄台岗附近的几条河流,至今仍见诸于新砦遗址附近。这座总面积达70-10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,拥有外壕、城墙和内壕三重防御体系,中心区建有宏伟的宫殿基址。遗址文化层显示其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,被命名为新砦期,具有明显的王权特征。
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,新砦遗址的年代跨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前1750年。其中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修筑城墙和护城河;公元前1850-前1750年进入鼎盛的新砦期,出土了大型祭祀遗迹,文化影响力辐射周边广大区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时期遗址中突然出现大量东夷文化因素,这与史书记载的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等历史事件高度吻合。
综合这些证据,可以合理推断:新砦遗址就是夏启时期的都城。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,夏朝将都城迁至不远的偃师二里头遗址。这种短距离迁都完全符合当时的交通条件。但《穆天子传》记载的是夏启之居,而史书又记载大禹定都阳城,两者显然不是同一地点,那么禹都阳城究竟在何处?
大禹的父亲鲧被称为崇伯,这个崇就是后来的嵩山。史载夏启生于嵩山,新砦遗址距离嵩山仅数十公里,这样的迁都距离完全合理。《水经注》记载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,少室山是嵩山西峰,说明阳城应在嵩山一带。书中还提到颍水东合五渡水,经阳城县故城南,而著名的周公测景台就位于嵩山脚下的告成镇,镇西不远处就是五渡河。
考古发现再次印证了文献记载:在登封告成镇发现了王城岗遗址。该遗址包含三座城址,其中两座小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,大城达35万平方米,是同时期河南地区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。遗址出土物显示当时已掌握青铜铸造技术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在附近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阳城陶文。碳十四测年显示王城岗遗址的下限为公元前2020年,正好与新砦遗址始建城墙的时间衔接。
由此可以勾勒出夏朝都城的完整迁徙路线:夏人最初在嵩山脚下的王城岗建立都城(禹都阳城),夏启时期迁至新砦遗址,历经250余年后又迁往二里头。每次迁都距离都在数十公里范围内,完全符合当时的交通条件。
面对中国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如此高度吻合的事实,西方学者否定夏朝真实性的观点显得越来越站不住脚。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证实了夏朝的存在配资炒股免费开户,更证明了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具有惊人的准确性。西方学界对夏朝的质疑,究竟是严谨的学术探讨,还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,确实值得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